云南省保山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原主任段兴华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时候,我是办公室秘书科的干部,跟随在老书记身边12年,直到他退休。12年来,他常常带着我下乡调研,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第一次跟杨书记下乡,他就对我说:在我身边工作要苦得起、累得起。
10多年里,我跟着杨书记,走遍了保山地区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一次,我随他去龙陵县木城乡调研,那个乡地处边境,离保山差不多300公里,当时又不通公路,他带领我们绕道芒市,徒步前往木城。我的脚都磨起了泡,几次想停下来,看到杨书记一点休息的意思都没有,我也就不敢提休息的事,只能跟着他一直走下去。
一路走,一路了解农民群众的困难和要求。花了4天时间,我们才到达乡政府,随后又徒步3天,跑遍了周围几个乡。根据这次调研,杨书记主持召开会议,制定了改变边境贫困乡村面貌的实施方案。
杨书记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时期,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农业,解决群众吃饭问题,是他花费心思最多的事情。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
杨书记经常对我们说。当时,他在保山县板桥公社、施甸县保场公社都有水稻样板田,在施甸县姚关公社、腾冲县明光公社都有包谷样板地,这些都是他自学农业科学知识,或者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回来,亲自动手搞的。在保场公社的样板田上,他试验三岔九垄式插秧,使亩产量提高了三四百斤。直到今天,当地群众还在采用杨书记摸索出的三岔九垄方法。
杨书记说过:凡是农田建设上得快的单位,都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领导上前线,亲自带着干,这是无声的命令,有效的指挥。杨书记下乡的时候,总是头戴竹叶帽、脚穿茅草鞋,一身泥巴一身土,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劳动,他也因此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1978年至1981年,保山地区的水稻单产全省排名第一,从此有了滇西粮仓的美誉,其间,国家农业部专门在保山组织了农业生产示范现场会。
大家都说,滇西粮仓是我们的草鞋书记带领全区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在粮食丰产丰收后,杨书记又开始思考如何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好一些。他根据保山丰富的资源,带领群众大力发展茶叶、甘蔗和其他经济作物。
1980年10月,杨书记来到潞江坝的芒宽公社。他听说新光大队有个叫朱自祥的社员种植咖啡成了出名的冒尖户,曾经因为种植咖啡挨过批斗。杨书记跨进朱自祥的家园,摸着咖啡树对他说:你家6口人,光是咖啡这一项收入就差不多2000元,再加上其他经济收入,已经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啦!好啊,你这个典型我们要马上推广。
看到杨书记放手让群众搞多种经营,有同志劝他:还是慢慢来,搞四平八稳的事不会吃亏,书记的位子才坐得稳。杨书记回答:群众思变,群众思富,我们还能再拖后腿吗?如果想什么吃亏、乌纱帽之类的事情,就决不是共产党的干部!跟随杨书记工作,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来自农村,从来没有忘记是党把他从一个农民的儿子一步一步培养成为党的领导干部。他始终怀着一颗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善良心,这颗善良心使他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永远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1985年,昌宁县金华乡发生水灾,杨书记带着人立即赶赴灾区,看到老百姓受灾情况特别严重,他非常难过。回到保山后,他指示地委办公大楼在建项目马上停工,把资金拿来救灾。当时,许多人都想不通,认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动资金。
有一位领导在他面前流露出这样的想法,他激动地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担任地委书记的时候,杨善洲和老百姓一起种田种地,着力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群众感激他,就编了一首民谣:家乡有个小石匠,参加土改入了党,头戴竹叶帽,身穿中山装,穿起草鞋搞农业,开渠引水当龙王。一身泥一身汗,大官儿不当,当什么?当种田郎。
杨善洲退休后,带领群众把荒山变成了林海。群众感激他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恩大德,又编了一首民谣:家乡有个小石匠,当官退休福不享,栽树二十年,荒山披绿装,造福子孙千万代,为民服务永不忘。活到老干到老,大富翁不当,当什么?当共产党!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当我听到这首新民谣时,我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老百姓这朴素的心声,表达出的正是杨书记一辈子都没有改变过的公仆本色。
本文来源:大阳城集团娱乐-www.mysonoradentist.com